新闻广告热线:0719-4224351

听竹山|刘家山的蝶变-人生就是博官网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刘家山的蝶变

作者:胡喆

“走,到刘家山去!”

草长莺飞天,正是采茶季。唐代茶仙——陆羽曾在《茶经》里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我们到刘家山,不是去采茶,是去看采茶享受茶文化,是去看风景愉悦心情。

听说刘家山经过几年的蝶变,穷山沟华丽转身,一举成为现在的“网红地”。于是我们“慕名而去”,放眼望去,蜿蜒曲折的茶山上,满眼都是青翠欲滴的茶树,一大片绿洲,简直就是绿色的海洋。一排排碧绿的茶树,宛如一条条绿色的绸带。这里盛产茶叶,是有名的产茶大村。

 殊不知,过去的刘家山是个穷山沟,地广人稀,村民环霍河而居,环境“脏乱差”,钉个树桩栓猪,四周就是猪圈、粪堆,搭个草棚即成厕所,垒几个土块就成鸡舍,上面铺点稻草便是鸡窝,让鸡下蛋。据说当时有几户人家以养牛为主,可是,规模也不大,养牛比较辛苦,牛粪对环境也有一定污染,鸡粪、牛粪、猪粪遍地,苍蝇到处乱飞,蚊虫到处乱窜,臭气熏天。以前这里是泥巴土路“单行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住的是低矮的平房,出门骑自行车都觉得很时尚,有开“奔驰”之感。

1977年,竹山集中全县四万多人力,在木鱼山下开工建设具有防洪、发电等功能的霍河水库工程,历经4年,硬是用“竹山造”,靠肩挑、背扛、手推车推石土,建成了霍河水库。水库的建成,解决了竹山城工业和居民用电的难题,开创了竹山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电的先河。

“村村通”是国家的一个系统工程,水、电通了,很快刘家山村的“单行道”,变成了“双行道”,道路变宽了,交通便利了,有线电视、互联网也通了。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房屋白墙灰瓦,飞檐翘角,整齐划一,屋外的旱厕改成了室内的流动水厕,牲口圈养,垃圾环保处理,臭气熏人已成过去式。

2017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吹响了。村美、人和、民富,一条高标准产业路在刘家山蜿蜒伸展,茶艺中心和山里茶乡等特色民宿也拔地而起,茶园既是茶园又是游园,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或采茶或旅游。美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珍贵记忆,特产也随之“走出”了刘家山。

刘家山始终以“茶香飘远、水乡宁静”为主题,既改新,也留旧,既注重产业发展壮大,又注重乡村旅游。 在山、水、茶上做文章,壮大原有的高山茶叶和大棚蔬菜传统产业,挖掘生态观光和亲山亲水的乡村旅游产业,修旧补旧,蕴含着错落有致的山乡别院、原汁原味的老院旧宅等元素,浸润着“古老村落、古代传说、古山古水、古朴民俗”的古旧文化氛围,是名副其实的守得了家园、留得住乡愁、望得见远方的县城近郊“后花园”。经省政府审核,刘家山村被确认为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如今,刘家山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在家门口能挣钱,农庄别院、水乡人家等生意红火,宽阔的环库旅游路、焕然一新的民宿、茶文化博物馆等看点很多。刘家山值得一去,通村道路宽了、环境好了,房子漂亮了,村民有房有车了,山水变美了、人文变美了、乡土变美了,前来打卡的游客如织,路上真的是“车水马龙”。

有位游客到了刘家山后,就即兴赋诗赞美:

高兴而来刘家山,

水清碧绿君可见。
 遍野茶香满山青,
  世外桃源最休闲。

昔日山穷无人问,今天网红天下知,从穷山沟到“网红地”是刘家山的蝶变,是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的丰硕成果,刘家山就是我们心中的“十里水乡、梦里老家”!刘家山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胡喆,笔名语思,竹山人。代表作有《青春期里的“那些事”》《最是堵河之夏夜》《我家两代人,都在抗疫情》《“静音”模式》(小说)等。

朗读者:

  夏甜,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关注尊龙ag旗舰厅官网

云上竹山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