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热线:0719-4224351

夫“画”妇随,丹青国里牡丹香-人生就是博官网

来源:秦楚网

■文、图/罗伟 陈新民

 



郑大华作品《国色赞》



郑大华绘画技艺越来越高,妻子江慧群的“点评”功劳不小。

 

  他和她的美好姻缘,由画引出。几十年如一日,她帮他牵纸、磨墨,任其在艺术空间里尽情挥洒。现在,他是我市书画界名家之一,被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他画的牡丹被人争相收藏……

  画为媒,知青爱上“土画家”

  他叫郑大华,1949年出生在竹山擂鼓镇的一个普通农家,儿时就很喜欢写写画画。童年时代,他是邻村一位颇有书画造诣的朱先生家里的常客。为了“偷艺”,他经常为朱先生牵纸、洗笔、磨墨。
  1968年,郑大华从宝丰中学毕业,回到老家原擂鼓公社,任公社团委书记。两年后调到电影队,长年累月走村串队放电影。当时,放电影不仅要自己画画制成幻灯片播放,还要画墙报宣传。有一次,宝丰区委领导给了郑大华十几张大白纸,要他在最短时间内画出中心工作的宣传画。郑大华仅熬了一个通宵,就画出了19幅画。第二天一早,他就向领导交卷。这么快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领导很是吃惊,对郑大华大加赞赏。后来,那些画贴在墙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因为在书画方面有特长,1973年郑大华被调至县文化馆工作,1974年调到县文化局,1976年任竹山县电影院经理。
  当时,竹山县委农村工作队里有一位来自江城武汉名叫江慧群的大姑娘,是插队农村后招工的女知青,为人很朴实。有人给江慧群做媒,要把她“说”给郑大华。而那一年,江慧群在武汉的父母已经给她物色了一位人选,对方是上海人,在武汉水利学院任教。当年竹山县电影院一进大门有一堵墙,墙上有幅面积至少20多平方米的宣传画,正是出自郑大华之手。江慧群一看到这幅画,就被郑大华的才气折服了。于是,江慧群最终选择了郑大华。同年,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画为媒,这对才子佳人的联姻,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他们不仅互相支持,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比翼竞飞。

  得妻助,潜心作画无干扰

  婚后,郑大华还是每天一有时间就铺开宣纸在赤白青橙黄蓝紫间尽情挥洒。虽然两人工资都很微薄,经济比较拮据,但郑大华提出要买笔墨纸砚,江慧群都从不吝啬。
  1981年,郑大华又调回县文化局,跻身领导班子。按说他应该把绘画爱好放一放,潜心经营仕途。可郑大华怪就怪在这里,办公休息间隙,大沓的报纸成为他练习绘画的绝好材料;开会时,他拿着钢笔在小本子上画画,别人还以为他是在认真做笔记呢。
  江慧群先后在竹山县委办、地市妇联、市委统战部担任领导工作,她对丈夫的兴趣与爱好从不干预,尤其是对丈夫的绘画爱好从不打扰,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积极支持。多年来,郑大华养成了特有的习惯,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走进画室,身影定格在书案前,直至次日凌晨3点。每当这时,江慧群总要送进去一杯牛奶,然后悄悄地退出来,不弄出一点声响,生怕打搅了丈夫的创作。
  为了给丈夫补身子,江慧群还特地买回一台豆浆机。郑大华每天早上一起床,江慧群就将热气腾腾的鲜豆浆端到他面前。
  郑大华的老母亲多年前偏瘫在床,为了不让丈夫牵挂当时还在老家的母亲,江慧群就把婆婆接到十堰和他们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来,老人的吃喝拉撒江慧群都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并且从无怨言。亲朋好友们说她真是难得的好媳妇,别人做到的,她都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她也做到了!
  1998年夏天,郑大华退休了。很多人把退休后的闲暇时光用在搓麻将、“斗地主”上,而郑大华却没这样,画室就是他的全部,或者说是唯一。每天,除了一日三餐、睡觉和如厕,他很少走出画室这方“极乐世界”。画得乏了,他或者操起二胡拉《良宵》、《二泉映月》,或者打开扬琴弹奏《梁祝》、《地道战插曲》,自我陶醉,其乐融融。别一种休息,物我两忘,世界上只剩下艺术的空间。

  伉俪谐,丹青国里添异彩

  2006年,江慧群也退休了。此间,郑大华由当初的水粉画、油画改为主攻国画。其中,画的最多的是山水画和牡丹。因为是边画边学,郑大华对自己画得究竟如何心中没底。每天晚上,他把画好的画摊在地上,问江慧群:“你看哪些地方画得不好?”江慧群回答说:“我看不出来。”不过,江慧群从此也有意加强自己在绘画鉴赏方面的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大华的绘画技艺越来越高,江慧群的鉴赏水平也“水涨船高”。有一次,郑大华画了一幅山水画,上面是鄂西北的莽莽群山,画中有云,有树,秋意阑珊。为了突出秋意,郑大华将这幅画命名为“层林尽染”。对这幅画,郑大华对其中的云彩比较满意,认为是画得比较好的部分。第二天收画的时候,他问江慧群:“你觉得哪里画得可以?”江慧群仔细一看,一语中的:“还是云画得传神些!”郑大华一听,对老伴鉴赏水平的提高点头肯定。自那以后,每幅画他都要江慧群提意见。刚开始,江慧群的看法还不太准确,可越到以后越一针见血,说得郑大华心服口服。
  有了妻子的支持,加上个人的勤奋和努力,郑大华在绘画方面的技艺飞速提高。前些年,他的水粉画《韶山红日》在《湖北日报》刊发;《施洋故乡——竹山新貌》在《江汉早报》发表;《堵河岸畔》、《十堰新貌》、《武当揽胜》和钢笔画《风景这边独好》、《拜年》以及国画《湖畔人家》、《园趣》先后分别在《郧阳报》、《十堰日报》发表;水粉画《春到凤凰堰》、《山乡四月》以及宣传画《苦难的心》、《故乡》、《春山农居》、《鲜花献模范》等作品,多次参加湖北省及全国“双拥”专题美展。他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已载入《当代中国美术家》、《中华诗词》、《红色中国》、《一代伟人》、《中国画报社古国丹青画卷》获奖精品集粹等书,其本人还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中国艺术功勋成就奖”和“中国艺术先锋”等荣誉称号。现在,郑大华是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院士,十堰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近些年来,郑大华致力于牡丹画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一次,他去北京逛书画交易市场,见一书画摊点专卖某名人的牡丹画,且供不应求。郑大华一时兴起,现场挥毫泼墨。画毕,摊主们大为惊诧:“啊,智者不露相,高人在眼前啊!”遂异口同声地征询郑大华:“您能在我们这里画牡丹吗?”面对大家的盛情,郑大华婉言谢绝。现在,请他画牡丹的人越来越多,他日赶夜忙都画不过来。尽管如此,他却从不摆架子,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郑大华多年来淡泊名利潜心追求艺术的精神,也为书画界人士津津乐道,我市诗人江中浩撰文、书法家黄家喜书写的屏联曰:“大作频添心不老 /华章苦读意常新”!
  郑大华经常对朋友们推心置腹地说:“画画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享受文艺创作的过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关注尊龙ag旗舰厅官网

云上竹山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