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竹山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效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罕见旱情交织叠加等挑战,坚守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统筹谋划粮油生产、特色产业、招商引资、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1-3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52亿元,同比增长6.49%,居全市第1位,预计全年可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亿元(同期完成61.42亿元),增幅5.83%。
一、扩面提质,粮油生产稳中有增。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体思路,克服旱情对粮油生产的不利影响,综合施策,全县粮油播种面积91.13万亩(较去年同期增长0.9%),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基本实现大灾之年不减产。其中,种植油菜16.82万亩、总产2.66万吨,平均亩产158公斤,比2020-2021年平均总面积增长1.33%、平均总产增长11%、平均亩产增长8.96%。一是压实粮食安全责任。认真贯彻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年初将粮食种植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由乡镇落实到村、到种植主体和田块。压紧压实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粮油生产惠农政策兑现责任,严格执行事前摸底、事中监管、事后公示制度,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一次性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耕地保护任务39.11万亩,持续推动耕地“非粮化”,全面完成1.16万亩撂荒地整治,年末实有耕地面积超过规划面积,粮油种植面积增加8300亩。三是补齐农田水利短板。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改善供水人口4.41万人,在满足人饮的基础上合理用于农田灌溉,减少旱灾损失。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使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提升。四是落实“藏粮于技”举措。旱季关键时刻,拟定《关于近期农业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派出农技人员20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抗旱保苗自救,减少粮油生产损失。持续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力度,共跨区调度大型机械两批次27台套,组织本地大、中、小型机械1700台套用于农业生产,推广山区新型农机具63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2万千瓦,农作物耕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1.6%。大力推广油菜轮作、玉米大豆复合高效模式、薯玉套种等五大高效模式,提高粮油单产。成功创办“稻蟹”共生等三个高产高效示范典型样板,系列技术措施保障粮油生产质效大幅提升。
二、强链延链,特色产业持续向好。系统化推进以茶叶、食用菌、生猪为主的五大重点产业链建设为基础,加快山区农业由单一生产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带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链长制”走深走实。茶叶产业,建成基地30万亩,实现茶叶产量7100吨,生产产值17亿元,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一是健全保障措施。发布《竹山县茶叶产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制定竹山县全产业链推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及2022年茶叶产业建设实施方案。统筹资金4700万元用于基地管护、低老茶园改造和车间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茶叶产业,竹山茶叶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亿元。二是加强基地管护。组织现场会、物化投入及考评验收,完成幼龄茶园标准化管护12万亩、低老茶园改造1万亩。通过强化施肥投入、规范修剪、绿色防控等措施有效推进茶园的标准化管护。三是提升加工能力。新建中、小型茶叶加工车间28个,填补茶叶加工“盲区”,为明年春茶生产打好基础。四是推进品牌建设。组织全县22家骨干茶企抱团发展,获得“武当山茶”品牌授权,通过召开“武当山茶”“武当山珍”企业座谈会和参加第十九届农交会,进一步提高我县茶企公用品牌的使用率。五是落实重点项目。竹茶集团产业园项目名优茶厂区主体建筑已经完工,首条日本清洁化全智能无人车间加工设备已进厂安装调试,茶博馆、茶博园建设正加紧施工,得胜镇新建首个茶叶交易市场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正加紧设备采购及配套建设。六是聚力抗旱保苗。7月中旬以来,随着旱情加重发生,迅速下发《竹山县2022年茶园高温热害抗灾自救技术指导意见》,先后派出4个专家工作组赴17个乡镇开展抗旱指导,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具体方案,采取堵水、抽水闷灌、车辆运水树兜浇灌、秸秆覆盖等措施,最大限度抗旱保苗,全县投入抗旱设备1000余台套、灌溉保苗面积3万余亩,最大限度减少幼园死苗面积。针对已造成的灾害,积极采取灾后补植补苗,争取茶叶救灾资金500余万元,采购茶种55万余斤、茶苗200余万株,实行补植补苗全覆盖。食用菌产业,紧盯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补齐发展短板,推动食用菌产业附加值不断攀升,全年生产菌棒3230万袋,产量达2.8万吨,综合产值13.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9%。生猪产业,强力推进东方希望饲料加工、养殖基地建设,强化了产业链前端;支持达林达味肉制品加工、沃斯克有机肥加工提档升级,打造“堵河源”“贡水源”“达林达味”等猪肉品牌建设,补齐了产业链中间端;支持现有冷鲜肉冷链配送、谋划东方希望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建设了产业链末端。全县目前存栏生猪12.7万头,出栏21.2万头,能繁母猪保有量1.15万头。现有年出栏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家,3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5家,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2家。生猪产业综合产值6.3亿元,带动就业1.26万余人。设施渔业蓬勃发展,带动全县前三季度水产品总产量7000吨,产值20445万元,同比增长57.9%。产量、产值仅次于丹江口位居全市第二。
三、外引内联,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总体目标,以“产业链招商”为主题,力求在引才、引智、引投资上取得突破,推进农业产业链聚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外引内联,扩大“产业链”影响力。立足茶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组建竹山茶叶、食用菌产业联合会引领企业抱团发展。主动搭建会展招商平台,将项目招引融入文化旅游节等各类会议、节庆等活动,组织特色产业招商活动,促进一大批延链补链项目集聚落地。积极组织参加茶博会、农博会等活动,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拜访企业20余家,主动对外推介竹山良好资源禀赋和政策发展优势,共邀请30余批次客商、学者来竹考察,保持并提升了竹山招商热度和影响力。二是招大引强,增强“产业链”带动力。紧紧围绕自身功能和区域发展定位,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为目标,积极招引“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有效引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截止目前,全县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4个,拟投资15.77亿元,累计到位资金6.89亿元,落地项目12个。三是着力招才引智,做强“产业链”支撑力。建立健全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为农业产业链招引专业人才奠定基础。聘请华农倪德江教授为茶叶产业发展顾问,组建茶叶、食用菌、生猪、中药材等专家顾问团队,支持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专家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等,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人才支撑。通过“绿色通道”引进2名专业人才,为建成一支种质、栽培、加工、研发、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的专业人才队伍。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项目,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成立专业服务队,培训一批实用技术人才。通过招商引资,文峰乡已与招商茶企湖北丹鼎茶业公司签约并开工建设,大庙乡大庙村、四庄坪村2个大宗茶车间已开工建设,城关镇刘家山、竹坪乡兴茶村拟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正在磋商洽谈中。湖北浩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食用菌精深加工出口项目、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投资协议,项目落地于溢水镇东川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四、软硬兼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近年来,竹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推进乡村建设决策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精准施策,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我县始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先后争取和利用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4亿余元,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2022年,我县创新奖惩机制,公开聘请第三方机构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季度暗访考评,对排名靠前乡镇进行奖补,全县生态面貌不断改善,二是试点示范成效明显。2022年,我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结合“十星促五兴”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创建,打造了城关镇刘家山村、溢水镇何家湾村等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有效增强示范村精神文化内涵,以点带面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取得实效。2022年经国家水利部复评,我县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荣誉称号,同时文峰乡轻土坪村、宝丰镇龙井村创成清廉村居建设省级典型村,得胜镇圣水村创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深河乡获评省级生态乡镇,溢水镇获评省级森林城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完善的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障。2022年,我县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以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为落脚点,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改造输电线路162公里,除险加固水库14座,完成1011座农村户厕改建,244个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9%,道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已达100%,受益于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农民达24.36万人。为了应对极端旱情,保障群众饮水,旱期,县委、县政府持续向各受灾严重村组调拨水泵40多套、管道5万多米,投入县级救灾资金2000万元,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张鹏 杨鑫)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