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认”故事
春草青青万里馀,阳春三月,春风和煦,全县“认人认亲认事”(简称三认)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也迅速行动,积极响应,与下沉的东门社区主动联系,及时认人,确定我的认亲对象—一名社区矫正人员。
家庭情况是啥样?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一天下午下班,我专程去了他们家—吉安花园7号楼,“敲门”认亲。简单自我介绍后,主人家把我请进屋,他儿子是我今天要认的亲。
“你好,你家几口人啦?现在都干些什么活?收入怎么样?你儿子在家没有”为了熟悉对象家庭情况,我的问题一股脑的冒出来。
男主人比较木讷,不善言谈,问一句答一句。妻子说不出来一句完整、思路清晰的话,儿子也不在家,还是要从男主人那了解情况。
我和他攀谈起来,为了打开他的话匣子,我就从为人父母的角度,站在他的立场,谈谈他儿子的婚姻大事、谋生问题,还有以后他们干不动了儿子的生计问题......果然,话题对路了,男主人也能多说两句了,他们家的情况也掌握了。
三口之家,男主人是企业下岗工人,1966年出生,56岁;女主人无业,家庭妇女,也是1966年出生,56岁;儿子是一名社区矫正人员,1989年出生,33岁,智力也有问题,无职无业,至今也没成家。家里主要经济收入靠男主人开“麻木”营生,这种“麻木”是一种老式三轮车,10多年前在竹山城区比较普遍,是当时的一种便捷、时兴的交通工具,现在几乎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宽敞、舒适的出租车,所以生意也不好。女主人每天在外捡些废旧塑料瓶、纸壳等破烂,卖了换点钱补贴家用。儿子智力缺陷,也干不成什么,靠着老两口养活。一家人生活比较困难,好在男主人身体还行,近几年到社区做公岗,每天打扫卫生,给家里增加些收入。
“你有些啥困难跟我说说”,我想听听诉求,认事就要真认事,认真事。然而等待我的是一阵肃静,空气都仿佛凝住了,静悄悄的,男主人一言不发。看来还是需要引导着问。
“你儿子社区矫正是为啥事?智力问题是天生的还是后来因病?平时与外人接触怎么样?......”随着聊天的深入,认亲对象的“微心愿”“小诉求”也逐渐清晰,我迅速在笔记本上记载下来、整理归纳,事关伤残鉴定、养老保险、以及惠民政策方面的。看似都是小事,但只要能办到百姓心坎里,那也是好事、实事、暖民心的事。
走出结亲对象家门,夜幕已经降临,但是前方的路很是明朗,我知道接下来要干些什么了。(作者系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 刘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