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茶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人生就是博官网

人生就是博官网-尊龙ag旗舰厅官网 > 竹山研究
关于推进茶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2-21 08:29 来源:竹山融媒体中心 编辑:袁平凡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根据《中共竹山县委关于批转(县政协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县政协组建4个调研组,历时近两个月,围绕“茶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主题深入12个乡镇、5个县直相关部门,共发出调查问卷170余份,走访各类人员50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12场次,深入了解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广泛协商座谈,凝聚共识。现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把茶叶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农业第一产业、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充分发动群众,优化政策,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延伸链条,茶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授予“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大县”等称号。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以来,我县科学编制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在基地建设、茶园管护、生产加工等方面明确奖补政策,累计投入资金4.9亿元,新建茶园12.2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27.9万亩,其中投产茶园达20万亩,年产干茶7250吨,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辐射带动全县16个乡镇、201个村、4.2万农户、15万余人通过茶产业链增收,实现一业兴、多业兴的良好局面。支持圣水、友花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进星梦、竺山红等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楚茗源、肖家垭等中小型加工企业,成功引进萧氏茶业集团落户竹山,建成鄂西北最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上庸茶城,培植茶叶市场主体207家,其中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4家。

(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友花、星梦、圣水等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开发红茶醋饮料等新产品2款,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推进“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夏秋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获授权专利2项、省科技成果1项。建成“竹山黑大叶”(圣水一号)、“鄂茶系列”无性系繁殖基地1万平米,茶叶试验示范基地100亩。配套茶园管护机械3000余台套,建成茶叶加工车间198个,安装山地轨道运输机4万余米。

(三)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聘请知名专家担任产业顾问,引进茶叶高端人才2人。在县职教集团增设茶学专业,开展“点单式”“订单式”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场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育茶叶实用技术人才3000多人,茶叶人才队伍形成梯次结构。

(四)质量监管得到加强。坚持绿色有机发展道路,构建从“茶园”到“茶杯”、从“基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百公里高山有机茶产业带”项目,2万多亩茶叶基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5家茶叶企业通过“两品一标”认证,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4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家。大力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绿色防控等技术。建成县茶叶检验检测中心和1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指导1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农残检测室,基本形成“三位一体”质量检测体系。推广清洁化流水线加工设备,改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品质。

(五)品牌战略不断深入。稳步推进骨干茶企与武当山茶公共品牌联合,21家市场主体通过授权使用“武当山茶”商标。成功举办“万里茶道走进竹山”、竹山县首届茶商大会、国际茶日等活动,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农博会等宣传推介,“圣水毛尖”荣获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湖北省十大名茶等称号,“圣水绿茶”获全省第三届地理标志产品大会暨品牌培育大赛优秀奖,楚茗源“换香翠”荣获2020年十六届农博会金奖。支持骨干茶企在一线城市建设销售网点,依托农村电商推动线上线下一体经营,产品销路逐步拓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护水平待提升。调研发现,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重视程度不够。全县现有茶叶基地中,经营主体流转4.51万亩、占比16.3%,83.7%的茶园都是农户自建自管,因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少数茶农管护措施未严格落实,甚至出现撂荒的情况。建园标准不高。极少部分新建茶园建设标准过低,导致茶苗生长缓慢,有的多次补种仍然不能达到全苗,不能如期成园见效。部分老茶园茶树老化,病虫害发生率高、产量低,质效差。管护方法不当。部分茶农施肥、施药方法不当,管理粗放,影响茶苗生长。

2.要素保障待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不够。部分茶园道路、引水、车间供电等设施不够完善或老化毁损,部分新建车间没有配备专电,生产设备不能启动,部分老旧车间改造后电力需求增大,电力设施配备企业无力负担,造成通行、管护、采摘、运输、加工困难,影响种茶、管茶、采茶、制茶积极性。加工能力不足。总体加工能力不足与区域加工能力布局不平衡并存。部分车间设备老化,存在漏油、漏烟等问题无法满足茶叶加工需求。资金周转困难。一个中等车间平均一季需鲜叶收购资金100万元左右,但银行贷款门槛高、利息高、程序复杂,市场主体筹措周转资金十分困难。技术力量不强。与我县茶产业规模相比,从事产业服务人员远远不足,县茶办人员欠缺、乡镇农技服务人员老化,技术服务缺乏动力。

3.用工难题待破解。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劳力短缺,用工成本攀升,“用工难”问题导致鲜叶难以充分利用。部分茶叶技术人员外出务工,制茶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4.生产销售待拓展。目前我县茶叶产品主要以名优绿茶(春茶)为主,红茶、乌龙茶、黑茶、茶饮料等品种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夏秋茶、大叶茶开发利用不够,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等深加工领域尚是空白,鲜叶利用率只有40%。部分茶企每年仍然有产品积压。夏秋茶、大叶茶缺乏销售渠道,全县仅有圣水、星梦、竺山红、梦轩庭等茶企签有少量销售订单,无力带动全县20万亩已经见收茶园产品销售。

5.带动能力待加强。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核心品牌。现有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地理标志品牌比较杂乱,市场占有率低。全县已注册茶叶品牌近70个,但各自为阵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意见建议

为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建议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突出重点、健全链条,推动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转变。

(一)厘清转型方向

围绕我县“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定位,锚定建成百亿级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目标,从五个方面发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致力于把茶叶产业打造成竹山农业第一产业、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出口创汇重要产业。即:基地建设由规模发展向绿色有机生态高效转型;产品加工由分散制作向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转型;发展模式由单一制茶卖茶向茶旅融合发展转型;产品品牌由散小弱向统一使用区域公共品牌转变;奖补方式由对基地和茶农的奖励向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转变。

(二)明确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24年,完成四项主要目标。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采摘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茶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年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年产量1万吨,加工产值30亿元、综合产值100亿元;全县茶叶市场主体达300家以上,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食品化生产的现代加工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名优茶机制率、夏秋茶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建成茶旅融合示范区3-4个;培育3个竹山县域公用品牌。到“十四五”末,全县茶产业迈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县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成全省茶叶强县、全国茶叶百强县。

(三)强化工作措施

1.加强基地建设。稳步扩大基地规模。重点对竹房城镇带沿线乡镇实施“补天窗”、连点成片,有条件的地方,以无性系为主,连片扩大规模。持续推进幼龄茶园管护。严把验收标准,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实到位,对选址不科学无法管好见效的茶园进行核查认定,予以改种。加强低老茶园改造。按每年1万亩的规模推进低老茶园改造,确保提质增效。支持生态有机茶园创建。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建设生态有机茶叶基地2万亩以上,完成绿色食品认证面积3万亩以上。完善茶园配套设施。配套道路、引水、供电等设施,推广茶园建管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

2.提升加工能力。全面提升茶叶加工能力。以行政村为单位,连片超过1000亩、500亩的茶区,科学增补中小型生产车间,实现茶区加工车间全覆盖,达到产能与产出配套。支持经营主体老旧车间提档升级和茶叶企业技改扩能,力争“十四五”末实现“煤柴改气(电)” 新能源全部替代。进一步优化电力配置,确保电力供应。引导支持建立茶叶采摘互助合作社(采摘服务队)、机耕服务队、鲜叶收购运输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用工难问题。

3.建强人才队伍。健全人才支撑体系。进一步与中茶所、华农大、省农科院等开展战略合作,聘请国家级、省级茶叶专家为茶叶产业顾问,为茶叶产业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茶叶重点实验室和专家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形成产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持续开展职业教育、定点培养、职业农民培育,建立专业人才、制茶能手、高素质茶农共同构成的梯次人才队伍。建好科技培训基地。以县茶叶产业科技培训中心为载体,做好地方老品种黑大叶改良提质和种子资源圃建设工作,形成具有显著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好信息化服务平台、茶科技孵化基地;充实县茶办和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力量,健全茶叶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提升科技贡献率。

4.培育龙头企业。支持竹茶集团向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引进实力较强的综合型、外向型茶企进驻我县,培植细分领域重点龙头企业,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进规上限。成立“竹山县茶叶产业联合会”,实行标准共建、品牌共创、市场共拓,支持企业开发时尚、便捷、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茶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实现全产业链开发。

5.打造公共品牌。在“武当山茶”旗下打造三个县域公用品牌。制定县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宣传引导,逐步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三统一”(统一工艺、统一品质、统一包装),与全市“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鼓励茶叶企业加快碾茶、抹茶、香茶、茶食品、茶工艺品、现代茶饮、茶物质提取等新产品开发,形成技术成熟、工艺稳定、产销对路的发展模式,形成拳头开拓市场。支持鼓励电商销售。大力培植电商销售主体,与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促进线上线下销售同步发展。

6.推进融合发展。营造宣传氛围。在竹茶产业园建设武当山茶博物馆和茶博园,在县域主要道路沿线及重点部位布设茶叶宣传广告。普及茶叶文化。创作编排竹山茶歌舞、茶艺表演操及各类短视频;开展茶故事征文和书画展作品展朗诵会等活动;在全县县直单位和企业以及所有宾馆、饭店、专业卖场的公共区域配置茶产品和评鉴茶台及茶具,鼓励全民品茶。将茶艺表演、踏青采茶列入全县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及夏令营活动,定期开展茶艺表演教学和采茶实践活动。支持县职教集团、县茶叶产业联合会、县高腔剧团联合组建竹山茶艺表演队,表演展示竹山茶艺文化。鼓励工会会员福利消费茶产品。开展茶事活动。利用春茶上市、国际茶日、中秋国庆等特殊时期,举办各类茶文化节会。组织开展茶叶交易大集、制茶斗茶竞赛、茶园技能操作运动会、茶香晚会等,深度宣传为茶产业发展赋能。打造示范片区。将刘家山、龙井、何家湾的茶叶核心区打造成茶旅融合示范区,带动陈家河和安河、荆竹和方家河茶资源富集片区同步发展。支持市场建设。重点支持“上庸茶城”茶叶市场发展和区域小型鲜叶销售市场建设。

(四)强化支持保障

1.强化组织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茶叶产业链联席会议,听取成员单位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问题;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加强工作督导,对产业链各项工作牵头单位、相关乡镇工作情况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倒逼任务落实;建立年度绩效考评制度。将茶叶产业链建设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

2.完善奖扶机制。支持基地建设。对新建基地补助、幼龄茶园管护与低老茶园改造奖补、有机茶发展的奖补政策按照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执行。支持加工能力提升。竹山县茶叶产业园建设项目、中小型车间建设补贴继续按照县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和原相关文件执行。对新建及改造车间安装专变配备,分类明确奖补标准,给予补贴。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对新建专家工作站、县“制茶能手”、县“拔尖人才”、“竹山工匠”给予一次性奖补。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对新获得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体,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参加国家、省、市茶叶赛事活动产品获得金奖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建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县域公用品牌打造、公共植保示范、技术研究与推广、科技培训、茶办工作经费等关键环节。抓好金融服务。落实“农担贷”“惠农贷”、茶叶保险等金融保障,提升茶企资金周转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县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