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
近年来,受持续强降雨和局部特大暴雨影响,竹山县得胜、竹坪、宝丰、麻家渡、溢水、双台、楼台、文峰等多个乡镇均遭遇过严重的洪涝灾害,河水猛涨、洪水泛滥,在导致沿岸道路、桥梁、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被毁,人民群众财产受损同时,还导致沿岸的田地被淹没、冲毁,农作物蒙受巨大损失。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其中虽有自然因素,但一些不当的人类活动,对灾害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笔者在多次灾后实地调查发现,以下几项人类活动,是导致洪涝灾害损失加重的主要原因。
1、与“龙王爷”争地。即在易被洪水淹没的河道两岸,扩边占界种植粮食、蔬菜、瓜类等农作物或绿化树木,这是农村最常见的问题。与“龙王爷”争地,一是被洪水淹没的可能性本身就大,二是种植高杆粮食作物、搭架类蔬菜或绿化树木影响行洪,一些秸秆、架材、树木被冲毁后,还会堵塞下游河道,影响水流畅通,导致洪水泛滥。
2、各种建设挤占河道。此问题近年来比较突出。一是河道治理时,为扩大农田或可用地面积挤占河道,或在河道内建设拦河坝及各种景观、设施;二是在河边挤占河道建设房屋或其它生产、生活设施。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行洪安全,一旦出现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或持续强降雨,洪水不仅造成设施、房屋被毁,还造成两岸庄稼损毁严重。
3、跨河路桥建设不当。近年来,乡村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许多在建设连接小河或溪流两岸的乡村公路时,为了节省成本,不是采用传统的架设拱桥或平板桥方式,而是采用在河道下部埋设涵管后,上面铺设水泥方式。由于洪水上涨时,下部涵管两端迅速被水淹没,水从涵管无法流动,只有从路面奔涌而下,常将两侧的河岸、道路、农田等冲毁,这是近年来部分流域遇洪灾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
4、农村垃圾等各种废弃物堵塞河道。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目前农村生活、建筑等垃圾数量明显增加。这些垃圾在靠近集镇、交通便利处多数得到较好处理,但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大部分被随意倾倒,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倾倒在河道或沟渠边,日积月累数量渐多影响行洪。每当洪水暴发时,部分垃圾被洪水裹挟而下(农村形象地称之为“垃圾靠冲”),遇障碍物时常将河道堵塞,导致洪水泛滥。另外,近年来山区农村一方面已基本不再用农作物秸秆做燃料或饲料,一方面对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管控越来越严,有的农户就将其丢弃于河道内。洪水暴发时,这些农作物秸秆与树枝、垃圾等夹杂在一起,常堵塞河道,造成洪水泛滥。
5、种植作物种类不当。河道两旁行洪区,按照规定不能种植任何作物,但实际上有不少农户为扩大种植面积,常在河道两旁行洪区种植粮油、蔬菜、瓜类等农作物。种植高杆或搭架作物不仅影响行洪,而且容易被冲毁。种植的低矮农作物如果不耐渍水,遇洪涝灾害渍水时间较长、土壤湿度较大,也容易因大面积烂根死苗造成较大损失。在河道两旁非行洪区种植农作物,如果是低洼易涝地块,种植耐渍性较差的农作物也容易造成较大损失。有的选择在河道两旁建设茶园,遇洪涝灾害茶树常被泥沙淤积、洪水冲毁,或因渍涝过度导致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6、河道采砂取石乱挖乱弃。目前,大部分农村河道缺乏及时有效的管理,一些地方因建设需要,在河道采砂取石,乱挖、乱堆、乱弃导致河道原貌被严重破坏,影响正常水流和行洪安全,这也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7、河道长期无人清理、维护。以上种种人为因素,均对河道的正常行洪带来不利影响,但近年来除利用工程项目对部分河岸进行重建或修复外,对大部分河道缺乏有效的管理,河道长期无人清理、疏浚、维护,导致灾害加重,灾后恢复难度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在洪涝灾害防治上要牢固树立防灾意识,改“事后补救”为主为“事前防范”为主,尤其是要尽量避免或减轻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洪涝损失。在具体措施上,一不能与“龙王爷”争地,尽量杜绝在河道行洪区种植,坚决禁止在行洪区种植树木或高杆农作物;二要把好建设审批关,严禁各种建设挤占河道;三是在修建跨河路桥时要着眼长远,不再采用在河道下部埋设涵管方式;四要加强对农村生活、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管理,杜绝向河道、沟渠丢弃;五是在河道两旁易遭洪涝灾害地块种植农作物,要选择耐渍涝的湿生或水生作物,以减轻灾后损失;六要加强山区农村河道管理,避免在河道乱挖、乱堆、乱弃,同时抓好河道的清理、疏浚、维护,确保行洪顺畅安全。
(作者单位:竹山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