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践行“两山”理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人生就是博官网

人生就是博官网-尊龙ag旗舰厅官网 > 竹山研究
关于践行“两山”理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1-09-02 15:14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苗东升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以湖北省竹山县为例

 鑫、唐劭峰、向金海、吕露露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腹地,全县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44个行政村(社区)47万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十堰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重要板块,境内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空气湿润,光照充足,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实施得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自然孕育出的3200余种生物物种得到极大程度的保护,勾勒出了一幅迷人的森林景观图,使竹山获得了“中国肚倍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和“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等美誉,给深化“两山”实践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优势明显的生态环境基础。开年以来,调研组围绕深化“两山”实践助推乡村振兴主题,前往宝丰、溢水、文峰、楼台等乡镇开展了走访调研,并周边县市区考察学习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两山”理念在竹山的探索实践

1.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发展方向和思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践行“两山”理念,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县林业、农业农村等33个部门为成员的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动“两山”示范项目建设。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关于系统化推进竹产业发展的决定》、《竹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建设总体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从强化生态保护、培育生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系统谋划,致力于把绿水青山建设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同时,为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县委、县政府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资金保障,决定每年统筹县级财政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两山”示范县建设。

2、筑牢生态屏障,提升绿水青山颜值。竹山始终坚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不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截止2020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9.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7.59%,森林蓄积量达到1505.28万立方米。全县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水质达ⅲ类以上标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年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52μg/m3、25μg/m3,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7.6%。

3、推广绿色生产,落实污染治理保障。为做好农业生产与绿色环保统筹兼顾,竹山县每年在省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基础上,组织遴选先进适用的农业主推技术予以印发,推广农业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其中,仅2020年,全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选聘科技指导员105人,推广应用农业绿色高效技术模式4项,开展送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活动210余人次,累计开展技术培训85场次。并通过试点项目建成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中心,年生产颗粒有机肥10万吨、粉剂有机肥5万吨,有力推动了从源头上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和畜禽粪污带来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问题。

4、发展特色产业,展现“两山”转化成效。竹山坚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作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一把金钥匙,大力发展以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通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到2020年底,全县发展茶产业基地规模达到28万亩,产量达7200吨,茶叶综合产值27亿元食用菌达2215万袋,完成出口创汇3069.3万美元;道地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4.9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家,县级以上示范农场达21家,“六有”家庭农场达2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90家,其中2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20年主营业务总量达到近13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近3亿元。

5、发展乡村旅游,提升金山银山价值。多年来,竹山按照“农旅融合、产销一体”发展思路,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先后完成了《青石峡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调研报告》《关于积极承接神农架大九湖游客,加快推进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打造50亿生态旅游产业的报告》等,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系统谋划。2020年度,全县旅游经济收入达32.0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经济收入10.43亿元,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占全县旅游经济收入的32.5%。

二、深化“两山”实践中遇到的瓶颈

竹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青、水绿的独特自然风貌,造就极为丰富的生态环境优势资源的同时,那一重重青山、一湾湾绿水同样阻碍了交通和通讯发展,间接形成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瓶颈,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地形制约影响明显。我县是典型山区地形,山多地少、耕地多为坡地、海拔气候差异,各村地理位置、发展现状差异明显。部分位居政治要镇、经济要镇,亦或具有其特有的资源的村,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深厚、人居环境美好、村风民风淳朴,走在发展的前列。部分交通系统完善的村,人口基数较大、城镇化率较高的村,具有极佳的发展潜力,但治理难度较大、特色不够鲜明、发展后劲不足。还有部分位居县乡边缘地带或处于大山大河深处村,人口流失严重、村民居住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滞后。

二是人才技术资源匮乏。受现代社会发展影响,农村青壮年大多数选择在城市就业居住,留在在农村务农的人员多数为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妇女,农村劳动力和人才严重缺失,乡村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而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专业性更高、需求量更大,文化水平较低导致接收和运用新知识比较困难,各类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培育出的人才的数量和能力水平也难以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通过人才引进渠道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受贫困山区交通不便、薪酬待遇不高等客观条件影响,在外来人才引进、本土人才留用等方面有心无力。

三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受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核心技术影响,现有的经营主体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种类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足、深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较弱,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效益不高。且乡村产业同质化发展、跟风式发展趋势明显。这点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较为明显,经过几年的建设,虽打造出了一批美丽乡村,但没有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导致建好的美丽乡村少了因地制宜、缺了地方特色,在美丽乡村广泛打造的社会形势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是村民主体意识不强。当前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开展中,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影响,多数村民的思想还未完全转化,“等”“靠”“要”思想还比较普遍,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更多是以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制约了乡村振兴实施效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虽然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完善了基础设施、宣传了相关知识、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围绕“五清一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庄环境面貌中,村民主要还是在政府组织下,按“五清”的要求突击性改善村庄环境面貌,而“一改”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很少有村民主动改变垃圾乱丢、污水乱倒等不良生活习惯,自觉自发的去维护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

三、践行“两山”理念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谋划乡村发展方向。乡村建的好,规划很重要。乡村规划是创新实践“两山”理念的前提,也是贯穿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生命线。多年以来,竹山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点围绕生态美、产业优、农民富这一主线,持续谱写新时代竹山高质量发展篇章。当前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无论是产业、人才,还是文化、生态等,都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要综合考量资源禀赋、地域特点、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等因素,组织乡镇以发展性眼光,科学合理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做到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避免雷同,不断巩固扩大“两山”转化成果,致力将农村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如宝丰镇龙井村,充分利用美丽乡村旅游资源,持续放大十星创建效应,及时引进“团队建设和减压基地”、“五幅山水农创园”等项目,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有机结合,让全村百姓在共筑致富梦的同时,共享绿水蓝天;麻家渡镇结合“擦亮小城镇”项目,对绿松石(卓尔)小镇周边人居环境系统规划,做到差异化设计、分年度实施,镇域风情风貌和公共服务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

2、优化生态环境,擦亮青山绿水底色。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县拥有九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百川和白玉垭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占县域总面积的21%,城乡有树林、四季见绿叶、山水林相映、人居环境雅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村内主要道路通达率和通畅率100%,村内主要道路实现绿化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有效管控比例达到8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不断夯实,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两山”转化基础扎实。应充分发展现有的良好基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一是要持续扩绿,推进“两山”示范创建。围绕推进全域绿化、激发林业活力、强化资源管护、壮大林特产业等重点,全力做好建设、保护、利用三篇文章,努力实现到202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0%左右,森林蓄积量在2020年基础上增长10%,林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二是要巩固提升,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不断完善河(湖)长制、林长、路长、厕长等工作机制,围绕巩固农村“厕所革命”建设成果、河库及小微水体“四乱”清理整治、健全乡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促进乡村面貌显著改善,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三是要聚焦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一核两带三区”空间布局,按照示范引领、全域谋划的思路,扎实做好示范片区开发,突出抓好“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集中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示范村,并以示范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交通服务、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逐步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实现乡村振兴点上突破、面上拓展、整体推进。

3、注重三产融合,推动“金山银山”转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多年建设,竹山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5个、湖北旅游名镇2个、湖北省旅游名村3个、乡村旅游节庆活动5个,打造成熟乡村旅游路线3条,创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圣水绿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竹山肚倍”,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堵河源党参、川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竹山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湖北省绿化模范县”、“湖北省园林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城市名片,县内拥有通济沟、鱼岭、邓坪等多个工业园区和2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可观。必须要完善发展政策、整合有利资源、补齐发展短板,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条件,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生态环境向生态经济蜕变。一是要提质增效,打造百亿农产品加工。围绕“1115”产业体系建设,严把“绿色”质量关口,注重“三品一标”品牌创建,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竹子等特色产业,提升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分产业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放大产品品牌效益,真正把优势产业资源转变为“金山银山”成果。二是要农旅融合,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抓住太和梅花谷景区、九华山林场、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获得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契机,实施旅游全产业链建设,结合森林康养产业,打好乡村文旅、农旅、产旅“组合拳”,着力培育50亿生态文化旅游业。三是要借力电商,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互联网 ”,以互联网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副产品产、供、销电商服务体系,打通本地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助力订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服务体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要强化领导,夯实基层组织堡垒。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结合乡镇、村集中换届契机,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认真落实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村庄稳定、改善村庄面貌、促进乡村文明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要财政撬动,加强资金投入保障。发挥财政资金、金融资本、重点项目的撬动作用,整合涉农项目,倾斜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有序推动主导产业、示范区(村)等项目建设,严格项目申报、监管、验收流程,推动广大乡村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增加“金山银山”转化资本。三是要吸引人才,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育才、聚才、引才、用才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大力培育农村本土实用人才。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创业能人回归。通过技术培训、典型引导等,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形成集人才、土地、生态、资金、产业等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四是要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与时俱进开展系列“十星级”创建,将生态文明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农村呵护青山、爱护绿水的总体水平,为“金山银山”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竹山县委农办联合调研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