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乡村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人生就是博官网

人生就是博官网-尊龙ag旗舰厅官网 > 竹山研究
繁荣乡村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1-02-18 15:35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苗东升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这决定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振兴文化。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任何时候都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抓住乡村文化振兴这个魂,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为此,竹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在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把文化小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逐年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为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全县基层文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持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全县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总投资1.3亿元,建成了竹山文化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标准最高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秦巴文化艺术中心,包含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剧场、道德讲堂、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等设施;配套完善现有设施功能,完成堵河篮球场升级改造,建成“惠民乒乓球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字化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惠民项目,并坚持常年免费开放。先后建成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3个农家书屋、24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5个文化广场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网络。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建设任务,实现了县建成广播播控平台、村组有接收终端的智能广播数控体系。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常年坚持免费开放,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开展春节民间文艺大拜年、群众广场舞大赛、民间文艺展演等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深的文化活动。地方原创广场舞《竹山竹韵》和《十星歌舞》在省、市连续两届广场舞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印证了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年完成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活动200余场,农村电影放映3000余场,群众文化体育辅导100余场,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根本转变。

(三)文化产品供给推陈出新。根据竹山民歌、高腔、皮影等地域文化元素,精心创作打磨了地方风情歌舞《堵河号子》《掐菜苔》,古装舞蹈《庸风》,歌舞《相约竹山》等30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节目;创作推出了竹山高腔小戏《露肚脐的新媳妇》《就为那颗星》《见面礼》《茶缘》等优秀剧目;编辑出版了《竹山民俗志》《古国星村》《女娲文化研究》等20多部地方文化研究丛书,20余种本土作家书目常年在县新华书店展售;创作了《女娲补天》《拥抱桃花源》《竹山情》等数十首地方原创歌曲,《十星歌》获得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序。竹山全县普查登记非遗项目532项,公布县级非遗项目85个,列入市级14个,省级7个,国家级1个。城关、宝丰、官渡、柳林4个乡镇先后命名为国家和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官渡镇桃园村、麻家渡镇总兵安村命名为湖北省“特色文化村”。支持开办《合碗席》饮食文化企业,建立“官渡木椅”、“藤编”扶贫车间,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先后建起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家,收藏地方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6万多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革命烈士张振武、施洋故居得到全面修缮,古建筑高家花屋成功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竹山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

(五)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兴起。“竹山绿松石”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国际绿松石工业园命名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女娲山、武陵峡、圣水湖、梅花谷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带动了民俗村居、农家乐、观光体验农业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利用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文化商品,在北京对口协作地区旅游宣传推介会、北京国际旅博会、北京旅商会等活动中,我县100多个特色旅游商品成为抢手货,湖北竹山宝贝多区域品牌获得第十五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最佳人气奖,竹山“绿松石”荣获优秀旅游商品奖。文峰乡太和村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全县基层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一个时期以来,竹山基层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一)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范围不广。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各地基本都是以广场舞、锣鼓等传统打击乐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尤其缺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性文化活动,导致参加活动的人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人群单一,群众参与范围非常有限。同时,重经济轻文化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乡镇对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组织开展活动少,导致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乡村两级文化阵地使用率低,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乡村文化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虽然不断加大投入,使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依然还没达到相应的标准,还不能满足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二是基层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没有独立的活动经费,无法组建发展自己的文艺团队,很难常态化组织举办文化活动。三是文化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因为没有专项的文化培训经费,乡村文化人才很难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专业能力得不到快速提升。同时,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激励,年长的乡村艺人不愿授徒,年轻人没有学习传统技艺的动力。

(三)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首先,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当前我县每个乡镇仅有1—2名临时聘用的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有效开展基层文化工作。其次,缺乏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有一定专长的人才,有文艺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大多出门务工,留在基层的多数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影响了参与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导致了乡村文化活动质量不高。

三、繁荣乡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一是整合、挖掘乡村资源,对竹山独有的女娲文化、绿松石文化、古庸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现代“十星”文化等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推动自然资源与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让旅游借助文化远飞,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亲近山水,享受文化,带动消费。二是推动“非遗”活化工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活动,将竹山绿松石、堵河剪纸、堵河皮影、官渡民歌、竹山合碗席、竹山懒豆腐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资源移植景区,建立宜赏、宜购、宜学、宜食、宜居的新型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三是以民间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品牌发展。充分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古民俗等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游、生态游、赏花游、采摘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让游客赏山水、享文化、乐旅途。四是大力包装绿松石、特色农副产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开发堵河奇石、剪纸、民间手工艺品等优秀资源,形成具有竹山特色的旅游商品产业群。五是强化文化旅游宣传推介,通过互联网媒体宣传,旅行社专业化促销,文旅宣传推介会、洽谈会,大型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推介竹山独一无二、魅力无限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逐步提升竹山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一是城乡互动,全面引领,为乡村文化展示搭建活动平台。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在持续抓好“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的同时,加大乡村文艺辅导力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积极开展“送精品文艺下乡,请特色文化进城”文化联动活动,为乡镇群众文化进城交流提供条件,让农村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城乡共享优秀文化成果,感受乡土文化魅力。二是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优秀的文艺团队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激发出乡村文化的活力。

(三)加大乡村文化投入。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和设施设备,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立群众性文化活动基金,用于资助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文艺团体开展日常公益性文化活动,为乡镇文化站、各民间文艺团队添置必须的演出服装、道具、音响设备,开展文艺创作、文化培训、文化展演等,从而不断发展壮大民间文艺队伍,确保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盘活乡村文化人才。一是要配齐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把热爱文艺、热心公益、素质高的年轻人才纳入到乡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才队伍中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开展寻找乡村文化能人活动。通过活动把隐藏在乡村民间的文化人才挖掘出来,建立乡村文化能人数据库,引导和鼓励他们传承文化培育新人,尽快改变某些传统特色文化的断层现象。三是支持乡土文艺团队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民歌、剪纸、皮影、花鼓彩船、舞龙舞狮、旱船锣鼓等民间文化,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四是加强文化人才培训。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对在各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进行辅导培训,共同推进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增内涵,只有用文化精髓守住乡村振兴的灵魂,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把乡村打造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去处,从而真正实现美丽乡村振兴。

(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胡吉政 撰稿)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