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星创建 精神脱贫-人生就是博官网

人生就是博官网-尊龙ag旗舰厅官网 > 理论研究
十星创建 精神脱贫
发布时间: 2020-09-03 09:40 来源:竹山融媒体中心 编辑:苗东升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竹山县创建“十星”助力精神脱贫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外部支持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自身努力才是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根本动力。作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源地的竹山县,近年来坚持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不断深化“十星”创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

一、“十星”创建的发展历程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有中国绿松石之乡的美誉,也是189个国家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44个村(社区),总人口47万人。

1993年,竹山县首创“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27年来,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常创常新,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竹山县先后16次调整和完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内容和标准,不断优化创建方式方法,使“十星”创建始终响应中央政策号召、顺应时代脉搏、适应县情实际、回应农民关切,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近三十年来,十星创建主要经历了探索发展、巩固提升和拓展创新三个阶段。

(一)星火燎原——“十星”创建探索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部分村民依靠绿松石一夜暴富。快速致富之后,少数农民精神空虚,道德滑坡,法纪观念淡漠,罗家坡村一度成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这一现象引起竹山县委县政府的深刻反思:决不能在带领农民致富时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993年春,竹山县几经摸索,在罗家坡村创办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试点。经过坚持不懈持续创建,昔日的“精神乞丐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二)星空灿烂——“十星”创建巩固提升阶段

进入21世纪,政策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农民群众的利益趋于多元化。2003年,竹山县启动了“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建设。六大工程与十星创建挂钩,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深化“十星”创建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十星”创建的机制和动力问题。2010年,竹山县启动了移民安置区“十星”系列创建活动,有效破解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难题。2011年,进一步启动“一城两带”“十改十建创十星”活动,开启了新形势下深化“十星”系列创建的新篇章。

(三)星光无限——“十星”创建拓展创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持久发展,不仅需要重视物质脱贫,更要高度重视精神脱贫。竹山县及时创新“十星”创建的方式方法,2015年,将“十星”创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构筑精神高地。2017年,竹山县大力实施《关于扎实推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大打一场“十星创建•精神脱贫”攻坚战。

“十星”创建,是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探索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演进的有效途径。竹山县基层群众27年持之以恒的创建活动,7任县委书记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常创常新,将“十星”文明创建与脱贫攻坚创造性结合,以党建为引领,以“十星”创建为载体,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再到“我能脱贫”的转变,使得“十星”创建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价值追求,成为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和社会治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被誉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竹山模式”。

二、“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外部支持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自身努力才是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根本动力。竹山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不断深化“十星”创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

(一)主要做法

在脱贫攻坚阶段,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物质脱贫,但是等靠要思想、奢靡攀比之风等错误观念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已然成为精准脱贫道路上的“拦路虎”。竹山县按照“设、创、评、管、护、用”六字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十星”创建工作,逐渐探索出了以“十星”创建促脱贫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脱贫实践模式,其主要做法有:

1. 设——坚持与时俱进,科学设星调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任何思想理论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反映时代的特征并科学回答时代主题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27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需要不断变化,党的执政理念不断完善升华,“十星”创建始终紧跟时代发展,动态设置星名、调整创星标准。2015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最初的三字星名改为五字星名,让十星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紧密结合;2017年推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设“勤劳致富星”标准;2018年增设“文明实践星”,整合“卫生健康星”,去掉“计划生育星”,突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重点。

2. 创——坚持群众路线,全民参与创星。竹山县坚持群众路线,在生动的“十星”创建实践探索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积极创星的热情与活力。在创评活动中坚持“以创为主、创评结合”“以评为形式、以创为目的”“乡镇主管、村组主抓、群众主体”的三项原则,围绕“十改十建创十星”活动,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幸福家园。开展创星舆论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专栏等方式全方位宣传,增进了全民创星共识。针对不同类型创建主体,量身制定相应创建内容和标准,开展“十星级”文明乡镇、社区、村、农户及党支部、党员等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创星。规范组建“十星”评选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体活动协会、卫生保洁协会、公益建设协会和“道德讲堂”等“五会一堂群众自治互助组织,使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3. 评——坚持严格程序,确保规范评星。竹山县在“十星”创建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创评程序,使“十星”创建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了“县级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管、村组主抓、群众主体”的“五位一体”创建格局,坚持“按照流程、紧扣标准、严创真评、宁缺毋滥”的原则,明确“自评、互评、审定、公示、授星”的基本程序,逐步完善了从上到下的督办指导、考核验收和从下到上逐级负责、逐级申报的创建考评机制,确保了创评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

4. 管——坚持能增能减,实施动态管星。竹山在“十星”创建中坚持“半年初评、年度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和“荣誉属于个人,星牌属于集体”的原则,确保了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动态化。加强“十星”牌匾日常管理,将“十星”牌设置为活动式的匾牌,每年由评星协会和村支两委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照评星结果列出增减星名单,提出增减星名单并公示后进行增减星。“十星”牌统一悬挂位置,确保挂牌率100%。乡镇人大和所属村(居)委会负责监督检查,凡发现拒挂、损毁、扔弃、偷星等行为,一律视同损坏集体财物进行处理,提升了创星的严肃性。

5. 护——坚持齐抓共管,多方协同护星。竹山县在“十星”创建中,充分整合县、乡两级部门力量和社会力量,多方发力呵护农户争星创星。成立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委抓导向,政府抓推动,人大抓监管,政协抓造势的“联星问星”机制。县直单位将指导“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纳入帮联工作内容,指导联系村、联系户争创“十星”。乡(镇)、村通过开展农村党员“一诺双评创十星”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和能人示范作用、引领群众积极争星创星,形成全民创星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十星”宣讲和道德讲堂活动,发现培植一批道德模范,组织他们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通过典型引路,模范带路,推动乡村文明的形成。

6. 用——坚持民生为本,做到惠民用星。竹山县围绕民生问题开展“十星”创建,紧贴农民群众实际利益的兴奋点和聚焦点,坚持政策与星级对应、项目与星级对接、奖惩按星级兑现,使创建工作制度化不失人性化,规范化不失灵活化。按照分类表彰和分层奖励的办法,在公益性岗位、扶贫工厂就业、信贷扶持、就医就学、景区旅游等方面设立“3 x”激励机制和“示范户”奖励机制,让“十星”户社会上得尊重,政治上地位高,经济上得实惠,更好地造福农民群众,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

(二)主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竹山全县上下广泛开展“十星”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筑牢全县人民勤劳致富、奋发有为的精神气场,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1. 农民脱贫信心极大增强。竹山“十星”创建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10个“星”目之中,把创“星”活动变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和深入人心的过程。竹山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3000余名“十星”科普志愿者深入基层普及种养殖等农业科技知识,竹山县茶叶、蜂蜜、食用菌、绿松石、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催生“网红”农民近2万人,地方特产年网销额2.5亿余元,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十星”创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民的精神面貌,增强了贫困村民摆脱贫困的自信心。

2. 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显著。竹山县在创建“十星级文明户”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致富星”,以“一星带九星、十星齐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培育富民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途径。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经济合作组织帮扶等措施,培养群众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形成了“农户←→公司←→产业工人”发展格局。通过不断激活能人资源,释放能人效应, 引导广大群众发家致富。2015年以来,共培育新型农民超过10万人、农民经营实体4.8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余个,带动全县近14.9万贫困群众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据初步统计,仅茶叶产业,2020年综合产值将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经过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项评估,2020年4月21日竹山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3. 农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竹山深入开展“星承家风•精神脱贫”行动、“星耀村风•小康示范”行动、“星淳社风•文化强县”行动,广泛开展“十晒十比十评”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弘扬了时代新风尚。五年来,全县各行政村累计新增投放公益广告2530余幅,开展家风建设、感恩教育等专题宣讲3000 余场,组建“1 n” 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宣讲10000余场,全县累计晒出各类身边典型2000余名,县域新闻媒体组织专题报道100余期。培植出星源罗家坡、和合枣园、感恩龙井、诗意太和等精神脱贫品牌村55个,“十星级示范村”120余个,推出特色文化大院27个、特色文化街30余条,累计挖掘评选身边模范典型2000余人,选树“好人榜”300余块,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全国美德少年徐航、全国最美姑娘周丽、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焕云、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王义富、湖北省劳模李先红等一大批先进典型。2019年,竹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省级试点升格为国家级试点县。

4. 村民自治能力有效提高。竹山县在“十星”创建中始终把“道德、法纪、致富”作为最基础内容,引导群众在争星创星中受到教育、自我约束,自觉增强道德法治观念。发挥“十星”创评协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引导贫困群众异地扶贫搬迁后转变生产方式、革除生产生活陋习。把护路员、护林员、河湖长等公益岗位纳入“十星”创建,推动村级事务的有效落实。全县建起十星文化广场220个,涌现出1100多户剪纸、奇石、根雕、收藏等文化中心户。以“十星”创建带动引导群众自发组织舞蹈队、民乐队、彩船队、读书会等各种文艺文化队伍170余支,十星示范户陈欣荣带领得胜镇25位农民诗词爱好者组建“稻香诗社”,《半月谈》对他们的事迹予以专题报道。诗社创始人之一蔡金朝,不仅自己爱好写诗,还带动其弟弟离开牌桌进诗社,在当地传为佳话。通过“十星”创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向纵深推进,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三、“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有效经验

竹山县“十星”系列创建活动经过27年的持久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一个成功实践范例、一个成熟推广模式。 “十星创建精神脱贫”始终与“三农”重点领域工作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十星”创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精神脱贫助力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竹山县“十星”创建活动紧紧结合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略总部署,重点突出“勤劳致富星”,按照“扶贫先扶智、斩断贫困根”的总体思路,组建由脱贫典型、扶贫干部组成的精神脱贫宣讲团,深入各村各院进行宣讲,全方位多层次讲好精神脱贫故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宣讲和百姓脱贫故事宣讲融入精神脱贫宣讲之中,让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有效衔接、有机结合,实现“功能型、造血型”扶贫,补足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精神之“钙”,在群众中形成了“十星光荣,脱贫靠我”和“争星追星、脱贫光荣”的精神认同,激发了勤劳致富、奋力脱贫、全面小康的内生精神动力。

(二)把“十星”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精神脱贫展现持久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竹山县“十星”创建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十星”的动态调整设置中,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以来全县劝导制止违规操办行为440起、“移风易俗红黑榜”表扬38人次、批评教育45人次,群众主动简办婚丧喜庆事宜1000余起。将厚养薄葬作为移风易俗重要内容,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全县完成3934座“三沿五区”散埋乱葬坟墓治理。成立 “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以全县域为整体,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加强硬件配备,将“十星”打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融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并成为精神追求。

(三)把“十星”创建与家风家教相结合,精神脱贫融入社会基本细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竹山县“十星”创建活动在抓好“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家庭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准聚焦家风、家教、家庭文化传承,采取“家规格言进家”“家风校风入袋”“家规族训入院”等形式持续深入开展晒家规,比家风,评“十星 最美信义之家”;晒被子,比孝心,评“十星 最美孝道之家”;晒手茧,比勤劳,评“十星 最美勤劳之家”等十项晒比评活动,细分类型选树典型,以晒促比,以比促评,引导群众见贤思齐,营造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形成好家风支撑全社会好风气的生动画面,让精神脱贫的光芒闪耀在每个家庭。

(四)把“十星”创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精神脱贫彰显新时代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竹山县“十星”创建活动覆盖全县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和个体,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高度吻合,全面贯彻和现实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精神。竹山县通过多种方式把“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文明单位的资金资源优先支持十星级文明户,开展“1 1”结对配套共建,极大地提高了十星级文明户牌子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十星”创建戳中并祛除旧风陋习在乡村群众中的思想痛点,大力开展十星级文化大院、十星级文明村(社区)创建。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引导各村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共同约定文明操办“九倡导九禁止”和奖惩办法。截至2019年,竹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4元。

(五)把十星创建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精神脱贫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竹山县在争创十星中突显法治引领作用,融合自治和德治形成“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局面。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成立并充分发挥十星创评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事理事会、矛盾调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显著提升基层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基层社会治理固本增效,选树十星级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乡村治理基础更加坚强稳固。

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有益启示

竹山县通过不懈实践首创出的“十星”经验和“十星”文化,凝聚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闪烁着科学辩证的思想光芒,体现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的丰硕成果,更带来深刻的有益启示。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星”创建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纪实,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成功诠释。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十星”创建数轮问计于民,16次修改完善,每一项指标的设立,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每一条要求的落实,每一笔投入的落地,都最终落实到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的宗旨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十星”创建不仅斩断了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穷根,还送来了技术、文化和教育,促进了贫困群众的内源性发展。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27年坚持开门搞活动,运用自评、互评等形式,让广大群众全程参与,群众既是十星创建的“运动员”,又是十星评审的“裁判员”,还是遵规护“星”的“守门员”。三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十星”是引导,方式方法与延伸内容放权给基层,创建重点在个人与家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人受教育,家家有故事,组组有特色,村村有亮点,十星点亮了“满天星”,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脱贫的历史,也创造出精神脱贫的奇迹。

(二)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是交好脱贫答卷的关键所在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十星”创建历久弥新,生机勃勃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基层党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竹山实践告诉我们“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一个好支部”  。在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配齐配强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双十星”(十星党组织和十星党员)创建,聚焦队伍建设,让基层堡垒坚如磐石,成为脱贫“主心骨”,画出致富“同心圆”。二是基层党员是连通群众的最后“一米”。除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外,党员既是创星的模范先锋,自觉树立了榜样,又是群众自治的排头兵,在“十星创协”统领下,无职党员被吸纳到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理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是“党建 ”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了思路方法。“十星”创建过程中产生的“党建 村民自治”“党建 文明创建”“党建 产业培育”“党建 村企共建”等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也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

“重塑文明”是“十星”创建的发源起点,“人文高地”是“十星”创建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十星创建”的理论支撑,不断将精神脱贫、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传统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中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结和提炼,“十星”创建以地域文化传承为纽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勤劳、善良、节俭、孝道等中华优良传统,才有了生根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价值认同。二是涵育现代文明和乡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细胞创建,到以“社会组织”“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综合创建,十星创建与核心价值观“对标”,才有了更清晰的逻辑层次,更高追求的行动指引,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只有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文化服务供给、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才能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田园阡陌,走进农民心底,真正实现农民精神脱贫、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