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黄姜产业的思考
◆ 华元国
黄姜作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骨干项目、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已形成14.5万亩的种植规模,14家水解物、皂素加工企业,原料及其加工年产值达到2亿元,惠及全县2/3的农户,为农民和财政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去冬以来,姜价一路下滑,最初从上年的进厂价2.3元/公斤跌至1.5元/公斤,目前又从1.5元/公斤跌至0.9元/公斤,姜农积极性严重受挫,人心浮动,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冷静分析、姜价下滑的主要成因有三:一是市场因素。黄姜种植面积和粗加工规模扩张较快,而皂素的消费需求则增长缓慢,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皂素价格从上年的52万元/吨降至目前的35万元/吨,降价幅度在30——40%之间。二是质量因素。黄姜野转家品质退化较快、加上姜农只追求产量对质量关注不够,导致全县商品姜?二年生?皂素含量(鲜)平均在0.7%左右,溶点平均在190℃左右,而国家标准皂素含量高于0.85%,溶点高于195℃,原料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力口工成本和销售价格,缺乏竞争力。三是人为因素。黄姜力口工企业都实现了民营化改制或一开始就是民有民营形态,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市场降价的风险直接转嫁给姜农,甚至二道贩、三道贩层层压价,即使进厂价l.5元/公斤,而产地姜农也最多卖到1.0元每公斤。
客观地讲,稳定发展黄姜产业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一是激素类药物的市场需求基本稳定,随着科技进步,黄姜提取物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黄姜这一独特原料目前尚无取代品出现,价格波动是经济规律,远没有到也不会到卖不出去这一步。二是产业化的格局基础基本形成,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正在从市场拓展,综合利用,降本提质,深度开发诸方面作积极努力。黄姜产业提档升级前景可期。三是通过多年实践,常规栽培技术成熟普及,自然和技术风险很小,同时,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也正在着手进行黄姜提质等科研攻关,关键技术难题将逐一化解。
保持黄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其出路在于用科技提升竞争力。
对策之一:加快科研攻关,试验示范,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姜”之路。黄姜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皂素含量,而黄姜优质的核心标准除皂素含量之外还有溶点。黄姜的溶点决定皂素的溶点,皂素的溶点直接关系到销售价格,是皂素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在目前姜价0.8元/公斤左右,皂素33万元/吨左右的严峻时期,含量在0.85%以上的黄姜仍可卖到1.4元/公斤,溶点在195℃以上的皂素也可卖到25万元/吨以上。谁在“以质取胜”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谁就能从夹缝中赢得发展先机,迅速冲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据初步研究结果,有性繁殖、有机质钾元素、氯离子、钙镁等微量元素,积温与温差对提高黄姜皂素含量和溶点关系密切, 当前要组织科研力量,就提高黄姜皂素含量与溶点课题进行深入攻关,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带动科技种姜、质量兴姜不仅能提升黄姜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支持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对策之二:加强技术集成,左右逢缘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黄姜干物质组成中,50%左右是纤维,40%左右是淀粉,3%左右是皂素,还有其它物质。过去加工黄姜只是提取皂素,90%以上的成份被废弃且造成污染。去年,天龙公司、满仓肥料公司与武汉化工学院合作,实施了“利用皂素废水废渣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取得成功,使废弃物变为每吨600元的“宝贝”。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又推出了“磨法生产皂素新工艺”,在水解之前将纤维和淀粉分离出来,再进行资源化利用。天龙公司正准备对该技术进行考察,引进试验。将这些先进技术与现有的工艺进行组装嫁接,使黄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能提高黄姜的身价,企业也能从附产品中获得利益补偿,增强抗御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
对策之三:储备技术资金,积蓄后劲,未雨绸缪地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用传统工艺加工黄姜,环境污染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单纯治污,成本过高,缺乏可行性。以原料综合利用为目标改进工艺,通过废弃物资源化转化来治理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国际国内技术攻关的热点。要善于捕捉科技开发的最新信息,利用市场疲软大多数企业不愿投资的空隙,筛选最经济合理的工艺技术方案,反复论证和实验,捷足先登,以最小的投入来解决污染治理大难题,提前消除国家强制治污和关厂的阴影,为保“一江清水入北京”作出贡献。
(作者系竹山县科技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