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
编者按:县委书记書記同志撰写的《做深做活开发文章,建设生态水电大县》一文,以其对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独到而深入的思考,先后被《经济日报》(2004年8月26日)、《湖北日报》(2004年10月4日)刊发。该文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为我县今后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在此,本报全文刊发,以供全县干群学习、落实。
湖北省竹山县是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和“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的故乡。位于鄂渝陕交界处,东望武当,北接秦岭,南依神农架,西靠大巴山,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抓住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机遇,艰苦奋斗,决战贫困,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县域经济社会贫穷落后面貌得到初步改观。但发展不够仍是竹山的突出矛盾和最大实际,竹山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万分之四,人口占全国的万分之三,gdp只占全国的万分之一,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万分之零点四,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均远远低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仍是一个粗放型农业弱县、初级型工业小县和拮据型财政穷县。未来5到10年,是我县巩固温饱成果、加速迈向小康的关键时期,既有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按照党的十六大和省、市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走一主三化(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总体战略目标。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做深做活开发文章,致力于建设水电富县、生态大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加快实现迈向小康第二步战略目标。
一、开发优势水能,建设水电富县
竹山是湖北省资源大县,尤以水能资源最为丰富。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纵贯全境,水能蕴藏量达116.5万千瓦,在全国县级排名第四,省内仅次于长阳。堵河干支流有大中小型良好坝址127处,目前,全县已建成和在建水电站26座,装机9.5万千瓦。按照国家南水北调设计方案,堵河既是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引江济汉的天然大通道。引江济汉工程启动后,堵河干流的装机总量还将大幅增加。竹山兴在水,富在电。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湖北省水电建设重点转向汉江——堵河流域,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与浙江纵横控股集团达成了投资58亿元梯级开发堵河干流潘口、龙背湾、小漩三级装机76万千瓦电站的正式协议,竹山人民开发堵河、富民强县的百年梦想即将变成美好现实。我们将充分利用堵河得天独厚的水源、水能和流域区位优势,实施水电能源主导产业带动战略,服务大业主,开发大水电,培植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整体水平。坚持干流开发与支流开发并重、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政府引导与业主开发结合、大中小型电站一起上,按照与浙江纵横控股集团达成的协议,举全县之力为业主开发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力争潘口、龙背湾、小漩3座电站尽快开工建设,五年内基本建成。同时,加快推进松树岭、浪鹰岩、黄家湾、构元子、湖坪等一批在建或拟建电站的开发建设,配套建设220千伏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到2010年全县水电装机达到8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0亿千瓦时,售电收入达到6.1亿元,提供税收1.5亿元,同时带动商贸、运输、房地产、旅游等相关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形成以水电为支撑、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建成名副其实的水电富县。
二、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大县
堵河是竹山的母亲河,也是汉江、江汉平原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屏障。保护堵河水源,服务南水北调,为华北和首都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洁净水是45万竹山人民对国家多年扶持的回报。我们将顺应时代要求,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走“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建设生态大县。
推进山川秀美工程。按照建设与保护并举,治理与封育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中高山区着力抓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低山丘陵区重点抓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荒山造林、水利设施建设;平川地区主要抓好农田林网、道路沿线植树及河道护岸林带建设。完成退耕还林38.5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保护天然林总面积达到385万亩,建设堵河源自然保护区102万亩,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逐步推行以(沼)气代柴、以电代柴,农村居民沼气普及率达到30以上。
推进生态保障工程。强化生态工业理念,禁止发展、引进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和淘汰设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确保重点企业达标排放,确保县城和重点集镇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使百里堵河山长绿、水长清,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为县域水电、旅游等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
三、科学选择产业,建设茶叶名县
竹山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境内生物品种达3200多种,是全国著名的“肚倍之乡”和高香型名优茶产区。竹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唐武周年间,谪贬房陵的庐陵王李显途经竹山圣母山下,偶得圣水茶,见其色泽翠绿,汤色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爽,乃茶中极品,遂献于母后武则天。武后饮茶三年,龙体康健,容颜转少,便赐名“圣水贡茶”。“圣水”牌系列绿茶已连续三届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并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截止2003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据专家实地考察,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全县还有30多万亩土地可供生态有机茶开发,茶叶产业建设与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分析市场前景、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我们将充分利用“圣水”品牌的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以土为本、产业支撑的路子,突破性发展茶叶这一致富群众的朝阳产业,发动和组织群众,依靠千家万户的力量推进茶叶产业建设,努力实现一户茶农、三亩茶园、年万元收入的目标。从2004年起,全县每年新建生态有机茶基地1万亩,到2008年全县生态有机茶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再用5年时间,将全县茶叶基地面积扩大到15—20万亩。加大“圣水”茶叶品牌创建、经营、保护力度,努力把“圣水”绿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把竹山建成鄂西北地区的茶叶名县。
在突破性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坚持以产业生态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民营化、开发专业化、农业工业化为取向,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吸引工商资本参与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治理。控制农药、化肥用量,广泛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经过3—5年努力,使全县笋竹两用林基地达到10万亩,肚倍基地达到12万亩,中药材基地达到15万亩,特色蔬菜基地达到10万亩,全县无公害基地总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民、财政增收。
四、整合生态文化,建设旅游新县
竹山历史悠久,人文、自然景观风味独特。竹山是创世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是古上庸国的中心,是中原通陕入蜀的要道,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集秦楚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堵河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民歌、民间故事、剪纸、泥塑、书法等民间文化艺术渊远流长,剪纸大师余曼白、国画大师袁白涛、书画名家卫良等名人辈出;竹山是“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发祥地,享誉全国的文明之乡,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示范县;堵河沿岸山雄水秀,风光诱人,特别是潘口、松树岭、龙背湾等堵河干流梯级电站建成之后,将形成总面积达6万多亩的水面和104公里的黄金水道,“高峡平湖”一线串珠,是水上游乐、休闲的理想场所。同时,竹山地处长江三峡、神农架、道教圣地武当山、古都西安、襄阳古隆中等五大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的结合部,在黄金旅游圈中承东启西、继南接北,具有大办旅游的区位优势。
我们将以保护和开发堵河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文化为立足点,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培植旅游新兴产业。突出加快发展主题,挖掘整理堵河地域文化,发挥历史名人和“十星级”品牌效应,深入开展以“十星级文明农户”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赋予经济发展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发展动力和后劲。同时,加强公路通道建设,高标准完成境内305省道、鲍竹路、竹旬路改造,打通与神农架大九湖、重庆巫溪等周边地区的断头路,形成便捷通达各大旅游区的黄金通道。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努力把县城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态园林水电城,把宝丰建成鄂渝陕商贸重镇,把官渡建成山水旅游名镇,把得胜建成茶叶生产大镇,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旅游观光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加强对堵河山水、人文景观的保护、发掘、建设,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创建精品名牌产品,逐步提高我县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经过5到10年努力,使堵河山水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东承道教圣地武当山和襄阳古隆中、南接华中屋脊神农架、西通山城重庆、北连古都西安的旅游黄金热线,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
绿色生态和水电是竹山的名片。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遵循生态学和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立足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生态建设,致力建设“基础牢固、特色鲜明、山川秀美、水电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从整体上提升竹山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