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土特产-人生就是博官网

人生就是博官网-尊龙ag旗舰厅官网 > 旅游资讯
竹山土特产
发布时间: 2003-12-10 00:00 来源: 编辑:dongju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1.品种
    1980年,特产区划查明,竹山县特产物种资源共12类539种。
    油料类有葡萄桐、柿饼桐等6个油桐品种,光果油茶和皱皮油茶两个油茶品种,麻、白、黑壳3个向日葵品种,22个蓖麻品种。麻类有苎麻、红麻、黄麻、火麻、木棕、龙须草等18个品种。丝类有桑蚕茧、柞蚕茧两种,养蚕植物有桑树、花栎树等12种。茶类有竹山大叶茶、恩施大叶茶、福星大白茶、云南大叶茶、柳叶茶、紫芽茶、老荫茶、海棠花茶共8个品种。糖类作物有甘蔗、甜杆、甜菜、甜叶菊、西瓜、香瓜等6个品种。蔬菜共有乃个品种。烟叶有大叶烟、蒲扇把、白肋烟、兰花烟、马立兰、香料烟共6个品种。果晶分仁果、核果、橙果、桨果、坚果5类;有苹果、梨、桃、梅、樱桃、枣、柿、柑桔、橙、葡萄、山楂、猕猴桃、核桃、板栗、银杏等85个品种。农业种植和采集的药类共有175个品种,形成批量购销的152种,名贵药材有党参、玄参、沙参、黄连、当归、生地、天麻、杜仲、厚朴、黄柏等20多个品种。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白木耳、血耳、香菌、草菇、平菇、桐耳、构耳等16个品种。其他重要土特产品有肚倍、角倍、野花椒、红根、黄姜、皂角、青藤、黄荆条、菜药皮等20个品种。
    2.生产
    茶叶  1949年有茶园1100亩,年产茶4250公斤,粮茶间作。1949~1959年间,茶园面积扩大,产量增加。1959年有茶园5256亩,产茶叶17500公斤。1960—1963年,茶园面积减少,产量逐年降低,1963年茶园面积2730亩,产茶叶5700公斤。1966年,根据省农业厅“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要求,竹山县先后派人赴滇、陕及恩施等地引进茶籽50000多公斤在全县种植。此间,集体茶园面积大部分年份均有增长。1966年全县有茶园4533亩,其后3年有所下降。1971年上升为5657亩,随后连年增加。1980年达19140亩。茶叶产量稳步上升,1966年11600公斤,1980年38900公斤。1980—1990年茶叶产量不断增加,1981年产茶48100公斤,1990年97013公斤,1993年87716公斤。茶叶的栽培技术亦随生产规划的扩大而改进。建园推行“三改一补”措施(改粮茶间作为建立专用茶园;改丛栽为条栽;扩大亩栽蔸数,改直播茶种为育苗移栽;补植缺蔸)。实行深耕以保土、保肥、保水、培育健苗,一次成园。1960年起,推行合理采摘技术,改采茶一把抓为有采有留,采养结合。1976年,省配给竹山滚筒炒干机1台,改锅炒手揉为机器炒茶。1977年圣水茶场购回2台八方炒干机,继而添置揉茶机、杀青机、风选机等,实现茶叶制作机械化。到1993年,全县集体茶场全部实现制茶机械化,分散承包的茶园,采制技术也有较大改进。

    附录  名茶“圣水翠峰”
    “圣水翠峰”为竹山县国营圣水茶场所产优质茶,其特点是外形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其内质特佳,高香持久,汤味醇和,汤色黄绿。1988年,在省名优茶鉴评中,被公认为鄂西北名茶新秀,获“楚天坤星”一等奖,被载入中国经济杂志社的《优良名优食品》一书,1990年获省“陆羽环”优质奖。省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制茶专家吴汉谟诗赞圣水翠峰:“武当山麓产翠峰,品质独特显毫茸,嫩叶清香味持久,天然珍品巧夺功”。
    果品   50~60年代,农民零星种植果木,上市买卖的水果主要有桃、杏、梅,数量少,时令短;大宗干果主要有核桃和板栗,多由庭院内少量出产和野外采收,产量不稳。1956年,全县产核桃12438担,为有记载年份中最高产量。70~90年代,干果基本靠自然采收,产量随年景的好坏而增减。70年代后,集体组织生产水果。1970~1972年,自辽、豫、川等地引进苹果、梨和无核葡萄在10个公社及国营农场栽植。1975年,农业局从建始县引进温州蜜桔苗4万株,后又在川、浙调回桔苗50余万株在城郊等地栽植。~976-1980年,水果产量获得较大发展,苹果园面积由1135亩增加到1706亩,柑桔产量由17000公斤上升到178500公斤,梨子产量由3700公斤上升到11400公斤。1985年,柑桔产量55500公斤,苹果产量466500公斤,梨子年产946750公斤。1990年,全县柑桔面积7149亩,产量299545公斤;苹果园1001亩,产量28025公斤;梨园538亩,产量13540公斤,葡萄园535亩,水果总产量1519000公斤。
   
 附录:猕猴桃
    猴桃,俗称洋桃。1980年竹山县特产资源调查发现:全县低山、中山、高山均有生长。是年报选优良单果31个,经省核选、化测,证明其品质优良。成熟后的果实味美,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其含量是柑桔的5—10倍,是苹果的30倍。另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肝炎、食道癌、高血压、心血管病有疗效,属鲜果之王的猕猴桃以无毛猕猴桃为最优,80年代后,进行种子直播,幼枝扦插,老蔸移栽,获成功,发展前景良好。
     蚕茧    1949年后,政府组织群众在田边地角等闲置土地上植桑。1952年产蚕茧50担,其后数年未获大的发展。1955年,从山东引进柞蚕,1957年产蚕28担。1959年有桑园427亩,产茧3担。1960年,在麻家渡始建桑蚕场,同时引进改良桑苗35万多株在全县10个公社栽植,并引进改良蚕种,淘汰地方小蚕品种。1977年产桑蚕茧30担,其后柞蚕 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80年共产各类茧143担,1981年达592担,1982年后蚕茧生产下 降。到1985年,因销路不畅,全县桑园尽毁,柞蚕生产亦告终结。
  食用菌  1949~1965年,黑、白木耳和香菌靠野外采收,产量极不稳定,白木耳和香菌产 量甚微,黑木耳年均产量10579.6公斤。1966年始,引进黑、白木耳菌种,进行人工繁育。1968年,农业局开办第一个菌种场,培养菌种供应全县。70年代,制菌技术得到推广,大部分公社建菌种厂,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80年代,由于林木存量的减少,食用菌生产原材料日显拮据。1966—1980年,黑木耳年均产7790.3公斤。1981~1990年间年均产28280公斤。1987年和1989两年产量均超过5万公斤。其后逐年下降,1993年仅产8017公斤。白木耳在70年代获得发展,1970年收获300公斤,1975年4350公斤。1979年450公斤,1985年后停产。香菌在80年代中期以后获得发展,1985—1990年均产40500公斤,以洪坪、柳林、深河、官渡、梁家、茅塔、三台等乡镇产量较大,1993年产16585公斤。

  蔬菜  50~80年代初,竹山蔬菜品种较少,生产方式落后,产量较低,农户在自留地 种植蔬菜供自己食用,产量较少;城镇近郊有蔬菜队种菜,但面积小,产量低,品种少,全县城乡居民普遍缺菜吃,淡季蔬菜供需矛盾更显突出。80年代,政府重视蔬菜生产,在城镇近郊扩大蔬菜面积,在城镇建立农贸市场,鼓励蔬菜上市自由交易,并由农业部门为蔬菜种植提供技术服务。1985年,城关镇有地膜覆盖菜地5.3亩,后逐步扩大。小拱架薄膜育苗、大拱架小垅育苗、中栅架电热育苗技术在80年代为菜农普遍采用。1990年,城关镇蔬菜播种面积2440亩,单产1071公斤。是年,蔬菜播种面积超过2000亩的有16个乡镇,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52000亩,人平0.11亩;产蔬菜5467吨,人平116.27公斤。199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7128亩,总产60649吨,人均菜地0.16亩,人均产蔬菜128.6公斤。
  烟叶  建国初,烟叶自种、自给、自售。1953年,政府在田家坝、两河口安排大面积种烟,并在全县范围内号召农民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其后,不断引进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增加产量,先后引进大叶烟、纽子烟、兰花烟、白肋烟等。1953年全县烟草播种面积3500亩,1961年播种2300亩,其间各年平均在2300~3500亩之间。1963~1979年间,烟草种植面积减少,1965年仅100亩。1980—1985年间,集体种烟面积大幅度增加,个体农户零星种植,集体种烟面积年均3115.2亩,平均亩产89.9公斤。1984年后,改烟草分散经营为分区域经营,品种面向市场进一步改良。1986年,引进香料烟播种14347亩,占秋季经济作物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总产量40700公斤。香料烟引进后逐步形成以中西部为重点的分布格局,1990年,全县烟草播种面积8000亩,产量29300公斤。1993年,全县烟草种植17516亩,其中香料烟9400亩,保丰、麻家渡、黄栗、溢水是烟叶主产区,全县烟叶总产806000公斤,其中香料烟693000公斤。

                         据《竹山县志》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