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竹山,满目苍翠。人在山间走,犹在画中行。
村寨变景点,民居变旅馆,农民变导游……把乡村建成景区,让旅游牵手多业,近年来,竹山按照以“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思路,致力打造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让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 “美丽邂逅”。
从观光到休闲体验
黝黑的沥青路宽阔平整。路旁,绿盈于眼、鸟鸣于耳。
从县城出发,沿着346国道一路向西,沿途景点星罗密布,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客人爆满。
武陵峡幽、九女峰奇、圣水湖秀、女娲山灵……八百里堵河蜿蜒逶逦,一路描绘出壮丽画卷在竹山定格。
然而,由于缺少整合,景点大多各自为阵,很难留住客人。“一个地方个把小时就逛完了。”各地景点的单一、分散,让不少游客败兴。
如何打破瓶颈、“请得来又留得住”客人?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竹山全域布局、全境整合,以堵河源生态画廊、武陵峡·桃花源农耕隐逸文化、九女峰天然氧吧养生、圣水湖休闲度假、城区秦巴民俗文化和珠宝玉石观光、十竹路美丽乡村、女娲山创世探源七大旅游组团为支撑,着力打造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开启全域旅游新模式。
目前,竹山累计创建湖北旅游名镇2个,湖北旅游名村1个,湖北旅游名街1条,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建设乡村旅游景点20余处。景点次第开花、串珠成链,留住了游客,也让竹山旅游迎来一片艳阳天。
牵手多业跑出加速度
竹山城南,堵河、霍河两水交汇,国际绿松石城便依山傍水建在这里。女娲文化广场恢弘大气,数十栋秦汉风格的建筑古朴典雅,绿松石产品琳琅满目……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如今已成为国际绿松石集散基地,是“全省旅游名街”,绿松石年销售额近2亿元。
国际绿松石城是竹山旅游与商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一。
农旅、文旅、商旅融合,让竹山旅游业发展进入全新的境界。
以旅促农,以农兴旅。近年来,竹山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农旅融合催生了以太和梅花谷赏花游、观音沟采摘游、百里河生态游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游。
受旅游业强势推动,竹山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畜牧业,果、蜜、药、茶等农特产品逐步形成系列,俏销全国各地。
而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则让竹山旅游变得更“走心”。女娲文化旅游节、秦巴民歌赛……演绎着秦巴文化的万般风情,更抓住了游客的心。
以旅兴业,旅游早已不是偏居一隅的“配角”, 它已逐步成为引领竹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县域经济舞台唱“主角”。
仅去年,竹山全年接待游客173.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2亿元。
好风光捧出“金饭碗”
送走两桌十堰的游客,官渡镇百里河村“锦绣庄园”老板李发翠坐在门前哼起了民歌。“村里建景区搞旅游,我们家去年光靠农家乐收入5万多,终于脱贫了!”
村里100多户贫困户,和李发翠一样,吃上了旅游饭。
像百里河这样的旅游村落,竹山境内不在少数,它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却因闭塞而贫穷。住在“景区”里的人,一度只能守着绿水青山“干熬”。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不能让乡亲们捧着‘金饭碗’饿肚子!”竹山审时度势,提出“旅游 扶贫”的发展战略,以“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
“在这干活一年能挣两万,土地流转租金一亩1000块,还有入股分红……”宝丰镇喻家塔村贫困户方玉兰边咯吱笑边说,眼角眉梢溢出幸福。
喻家塔、曹家湾,两个偏远的小山村。如今,小桥流水,瓜果飘香,华丽转身“度假村”。当地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集中建设凤凰堰水利景观、农事农耕体验园、花卉茶叶产业园等,让昔日冷清山村变得空前热闹。
山谷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村民变股民,上山变上班……旅游正改变着竹山人的生活。
2016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1.82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5930人,占全县脱贫总人数的25.7%。“旅游 扶贫”,让秀美竹山风景更美,“钱”景更好。(李永芳 孙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