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朝野——擂鼓台朱氏
灰墙黑瓦,木门石阶,低矮的房屋与周围民房并无二异,斑驳的墙面凸现着历史的沧桑……“谁能想到,这就是曾出过清朝高官朱大润、民国高官朱树声、朱士烈的朱氏一房的老宅。”站在同族前辈的老宅面前,擂鼓中学的退休教师朱德志感慨不已。在擂鼓台,朱德志、朱世兴等朱氏族人向记者讲诉了擂鼓台三代高官朱大润一族的故事。
朱德志介绍,据现存资料及朱氏后人回忆,朱氏一族入宦为官的经历应从朱大润开始。其生卒年不详,在家排行老大,人称“大老爷”,清末秀才、进士,曾任东北奉天府道台。光绪年间,其向往西学,积极实行实业救国,在为官当地声名颇丰。
朱树声是朱大润的大儿子,生于1889年,派名志桐,字韵生。先后任辽阳辽源地方检察厅检察长、奉天高等检察厅检察长、直隶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曾赴日本考察司法。抗日战争时期,调任行政法院评事兼国防部中将军法官。战后破“司法官回避本籍”例,任湖北高等法院院长。淮海战役后,即辞去湖北高等法院院长职务,以行政法院评事名义迁居广西柳州。1949年,出任司法行政部常务次长。重庆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将其家属送往台湾,并再三电邀他离渝飞台,朱不为所动,并嘱所属坚守岗位,妥为保护全部物资及重要文件档案,等待解放。
1936年,在朱树声任江苏省高等法院院长期间,国民政府制造震惊中外的“七君子”案,朱树声毅然宣判七君子“爱国无罪,予以释放”,声名大振。为了伸张正义,营救“七君子”,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胡子婴等十六人发起了著名的营救活动。朱树声应其所求,准许他们的代表到监狱看望“七君子”后返回上海。“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团结抗日的局面基本形成,国民党政府不得不通过江苏高等法院,于7月31日,将“七君子”具保释放。从朱树声在此案审理过程中的处理情况来看,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对“七君子”的胜利出狱起了一定的有益的作用。
1950年初,朱树声回湖北武昌,湖北省人民政府以爱国民主人士给予参事职务。1954年病逝于武昌,享年65岁。
朱树声长子朱士烈,1915年生,现居台湾。因历史原因,其现存资料极其有限,具体经历不详。2011年6月21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发布嘉奖令,明令褒扬朱士烈,褒奖令全文为:
前国民大会秘书长、总统府前国策顾问朱士烈,才略渊弘,体度贞正。少岁卒业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旋获司法官高等考试及格,投身刑事案件审理,惟明克允,早擅英华;行宪伊始,膺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敷陈谠论,宣勤宪席。政府播迁来台,历任各级法院法官、首席检察官暨司法行政部监狱司司长等职,详赡精审弥彰佳绩,周密严谨以成志业,平亭曲直,期臻至当;筹谋开放式外役监,锐意狱政兴革事宜,远图长虑,领异拔新。嗣出任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暨秘书长,推动达成程序修宪任务,建立资深国代退职机制,调济折冲,计议输策;协和同寅,迭孚众望。晚岁应聘总统府国策顾问,老成匡辅,志切邦国。综其生平,法界挹其风猷,遐迩羡其声采,秦庭朗镜,誉隆德劭;遗绪遐福,贻范古今。遽闻修龄怛化,轸悼弥殷,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崇礼耆贤之至意。
根据褒扬令,我们可以对朱士烈的经历有大致了解: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曾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在台湾历任各级法院法官、首席检察官暨司法行政部监狱司司长,晚年被聘为政策顾问。据其族人回忆,其亦曾担任台北市长、国民大会秘书长等职务。
说起朱士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许多竹山人对此记忆犹新。1947年,国民党在全国各地上演了一场竞选“国大“的闹剧,初时,竹山各界都在为曾被国民党政府选定为“代表竹山”的参议院议员崔学礼大造声势。崔与得胜人袁璞山竞选,激战正酣,不亦乐乎。不料同年三月,竹山党政要人靖正福、江心如等人到武昌开会,应时任湖北高等法院院长朱树声邀请,入府用宴,崔学礼亦在其中。席间,朱士烈突然表示要参选“国大”代表。席间众人均表示支持,崔当即表示退出竞选“国大”,改而竞选“立法委员”,为朱士烈竞选腾出位置,减轻竞争。至此,“国大”代表的竞争双方变为袁璞山和朱士烈。
靖正福等人回到竹山后,积极为朱士烈竞选大造舆论,并同各方联系,请求支持。其时,“国大”代表候选人已圈定朱士烈,地方上的当权者如县长、书记长、议长等政治核心人物,都为朱士烈竞选尽心尽力。朱家动员本族解囊相助,变卖粮食,作为竞选费用,在每个选区对选民香烟招待。袁璞山则更厉害,投票前夕,其在每一个选区设有一至三个招待站,备烟酒,设宴席,来者不拒。在选举投票的一天中,花费猪肉三百余斤,大米五百余斤,白酒二百余斤,香烟二百余条。非常滑稽的是:很多人却吃袁家席,投朱家票,让袁家十分恼火。
朱士烈的政治优势,到底击败了袁璞山的酒肉战术,竞选以朱士烈当选正式代表、袁璞山为候补代表结束。这场选举,也为朱士烈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其后来的平步青云铺平了道路。
书香远扬——得胜铺袁氏
在竹山的一些文史资料中,称得胜铺袁家必冠以“书香世家”四字,但除袁白涛之外的文艺家,却鲜有记载。除袁白涛外,竹山人对此袁氏一族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袁观惠,其为袁白涛之父。其生卒年不详,《竹山文史资料》有零星记载,称其“学识丰富,为人谦虚,家道富有”。其为晚清贡生,是竹山远近闻名的地主豪绅,人称“贡生老爷”。袁观惠身为地主,吃穿不愁,加之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子女自幼便读书写字,适龄则入私塾学习,稍有怠慢,则对其严加斥责。正是因为其严格的家风,为袁白涛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的开元之年,袁白涛出生在得胜,原名知炯,字衔,号辅华,幼年读私塾。1924年,考入湖北农业高等学堂就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与林育南、董必武、曹轶秋、刘子久、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共事。上海“一·二八”事变后,袁白涛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声援义勇军,被当局逮捕入狱。其后更名“白涛”,号泪痕,沿用至逝,后以此名行世。西安事变后,袁白涛出狱,到武汉,奉中共武汉办事处主任董必武之令,到郑州十三军游击司令部任秘书,后转到洛阳抗战后援会、中共豫西特别委员会、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又受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兼八路军办事处处长刘子久委派到河南伊川、洛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任统战部长。身份暴露后,转入河北民军第一游击司令部任秘书,转战太行山一带,继而再度转入地下,公开身份为洛阳“益友商行”经理。
1940年冬,以“益友商行”为名的地下党组织被国民党特务破坏,袁白涛弃家只身逃往西安。为取得暂时安身保障,即以书画结识西安名流。1941年,因被叛徒出卖,其在西安被捕。在狱中仍时常作画,因给典狱长画一柄折扇,才被社会知名人士发觉而营救保释。因受特务长期严密监视,无法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在西安以卖画、教书为生。同时,袁白涛与著名画家叶浅予、张寒杉、赵望云结为画友,相互切磋技法。从此,开始了他创作和研究国画的黄金时代,其技法与意境而得到进一步升华。
袁白涛的绘画,被当时的西北和国内国画界所推崇,认为对历代花鸟画名家技法,摩研深透,撷取精英。加之广游名山巨川,阅历积深,师古不泥,用笔雄健,画风清雅,设色明丽,诚为熔传统与生活于一炉,卓然成一家之体。
新中国建立初期,袁白涛历任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办公室主任,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西安各界人民代表,外宾招待委员会委员,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职。60年代初期,袁白涛画作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访的朝鲜贵宾。
1957年,袁白涛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摘帽(1978年经陕西省委改正),下放到马岚农场劳教,仍经常作画写诗。后来调回西安建安建筑公司做工艺美术。公司的干部、职工业余从其学画者众。 1965年春节前,先生被遣返原籍得胜铺阴湾劳动改造,开始了生命中最灰暗的,也是最后的10年。
“文革”恶浪逐渐涌到农村,一个远房的孙子向公安人员检举,说袁白涛张贴反动春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乡里间种种无稽之谈,甚嚣尘上。说他是特务、叛徒、反革命分子,于是生产大队对他施行监督改造,命令他在夜里到孤山野坳去看守庄稼。袁白涛受尽屈辱但处之泰然,照常作画写诗。著有《誊墨斋诗稿》、《落叶诗存》、《百花诗集》等论画,题画、记述,抒怀之作。他用老南瓜蒂代替金石,篆刻了二十多枚书画图章,部份印章刊附于《袁白涛诗稿》底页。
1975年5月16日,一生坎坷,晚景悲惨的袁白涛长辞人世,终年七十五岁。遗体被草草安葬于得胜铺山麓。
1979年,在庆祝建国30周年时,县文化局和文化馆举办书画展览,展出袁白涛作品近30幅。1981年,县文化局创作组收集整理了先生的诗稿二百余首,出版了《袁白涛诗稿》。2011年11月,《袁白涛遗墨》出版,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序中感慨“珍珠误被以瓦砾而弃,珍珠毕竟还是珍珠,终有一日出土闪光。”
袁氏后人,一些继续聚居得胜,一些分布他地,各行各业均有,袁白涛之子袁修简,曾在县志办工作,撰写过大量文史作品,算是继承了其父文脉。